总站 | [切换城市]
重构认知,是摆脱职场危机的关键
日期:2020-12-28 浏览

一、把挑战当作过去式的人,总会遇到危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有趣的段子,总结得挺有意思:“怎么把裁员说的清新脱俗,还能赢得一片喝彩?”

华为:放弃平庸员工。

腾讯:结构性优化。

百度: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蔚来: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

科大讯飞:提前吃饭的员工需要被优化。

京东: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

马云: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再看看这个段子下的留言,99%都不会是真的喝彩,而是极尽可能地斥责、质疑、抱怨等。

还有人留贴写下如此伤感的标题:“37岁,年薪50万,工作10年,被裁掉只用了10分钟。”

然而这并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公司需要的永远是最优秀、性价比最高的员工,而你早已不具备良好的性价比。

早在2019年5月,甲骨文宣布对中国研发中心进行裁员,被裁人数达 900 人,赔偿方案是N+6,据说有人可以拿到百万元之巨。

网友们纷纷感慨这是良心福利,而被裁的部分甲骨文员工,却去公司楼下拉横幅抗议。

这抗议其实很荒谬,工作十多年了仍然在思想意识上是个“巨婴”,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接受残酷的变化,宁愿相信各种鸡汤却不愿面对现实。

企业裁员,只要符合劳动法,其实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你想讲情感的时候,企业选择了看现实。

对于正在职业危机之中,或者看到消息则感到唇亡齿寒的人来讲,所担心的莫过于已经得到的一切,却再次受到了挑战;担心原本可以得到的待遇,却要再次奋斗才可能获得。

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挑战就是高考,是进入名企,是触碰到自己满意薪酬的那几次晋升,一旦得到,未来则没有挑战了,或者不愿意想到挑战、不愿意面对挑战。

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话:你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一直留在原地。

二、你的认知,需要重构


研究大脑神经网络的科学家们发现,人在1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心智的顶峰,这个时候的神经连接所带来的语言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足够大多数人顺利度过余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和习惯、情感模式以及应对各种人和事物的方案。

绝大多数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可以依靠长期积累的习惯和思想预设来应付,那为什么要费更多的力气来做出改变呢?这是根植在脑海深处的惰性因素。

有句非常戳心的话:“很多人在20岁、30岁的时候,却早已经死亡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剩余的人生,只是在不断复制之前而已。

当下的商业环境、工作环境都不再清晰可控,更难以预测,我们在两三年前应用的技术、生活方式、工具等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和适应,就已经被淘汰了。

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靠过去的成绩、经验、思维方式等来安然度过一生,企业也不可能依靠创业之初的人员、管理习惯、市场手段等来保持未来的发展。

三、你需要认知的问题,就是“凭什么?”


如果非要问优秀的人和面临淘汰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以老胡的看法来讲,不是思维能力,不是经验和技能,而是认知到“凭什么?”,这是一个自问。

一次在专车上与司机聊天,得知做得好的司机一个月能挣上万元,不禁感慨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出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司机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吃得了这个苦,我们一天要在车上待十几个小时,都是辛苦钱。”

这让老胡想起了一个朋友的女儿,在高中就整天幻想自己嫁得好就可以了,学习自然是不好。虽然家庭并不算富裕,但也咬紧牙关支持她读了个民办专科,晃荡三年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家里好不容易托朋友安排进入一家企业做助理。按理说踏踏实实工作,总能学到东西,可身边“坏朋友”多了后,就总是处在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中:

——某天,看到朋友圈里以前的同学可以不工作,但怎么就跟男朋友坐邮轮去日本旅行了,羡慕嫉妒恨!

——某天,大学同学打电话来,说做什么助理啊,我们做专升本的招生,打打电话就一个月一两万了,心里瞬间觉得委屈,凭什么我才3500元?

——某天,父母说一个朋友的儿子还是单身,家里有个公司,还有三套房子,不禁想到如果自己嫁过去,是不是就不用“苦逼”地坐公交赶地铁上班了?

小姑娘的心态一天天不断失衡着,终于鼓足勇气辞了职,在主管苦口婆心的劝告中骄傲地离去,在她心里,现在的每一天都在耽误自己拿高工资,在耽误自己住大房子!

结果很狗血,听说回到家足足待了两个多月,因为投简历没人要,去到朋友那个打招生电话的公司求介绍,才发现根本不交五险一金,1200元底薪,拿到一万收入的销售员全公司就一两个人,自己试了一下拿起电话,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父母很传统,觉得女儿没工作也没什么,嫁个好人家就万事大吉。还真的说服了那个家里有公司,还有三套房的男孩子父母,约个时间坐在一起撮合。

谈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尴尬地沉默了一整个下午,因为男孩子很优秀,说的话题她都听不懂,平时刷抖音里面的见识,好像没有办法成为谈话内容。

最大的无知,就是你认为可以舒服地得到一切。

应该要问问自己,凭什么?

在你眼中别人的一切风光,都源自那看不见的万般努力。

不仅仅是职场小白,但凡陷入职场发展危机的人,都缺乏这一问题的认知。


转载自《胡浩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