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找工作要专业对口吗?
日期:2020-09-16 浏览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那可不一定。


从数据上看:


根据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共同发布的中国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左右。

看起来数据还可以,但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工作几年过后,专业对口率进一步下降,即使那些号称90%以上专业对口的高校,几年后的数据也下滑了不少。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其实有不少的人,在毕业后虽然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工作并不顺利,或者说与自己的想象差距比较大,所以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份工作转行。

这一点,从每年不断增长的公务员报考人数、教师报考人数也可以间接看出来。所以,与其在毕业后选择转行,那不如尽早做打算,从事自己真正想要、适合从事的工作。

从时代发展看:


还记得2019年一汽大众的事情吗?

2019年,一汽-大众宣布校招暂不招车辆、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校招岗位全部要求计算机、软件专业。因为汽车工业的转型,导致2020年毕业的车辆工程同学,失去了校招进入一汽大众的机会。

而这种变化,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开始入侵,新能源汽车的革新开始,传统内燃机走向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车企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新的技术,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大学的专业设置,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

当时代已经开始追逐新的技术和革命时,校园里所教的知识还是很久之前的,学生想要赶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拓展书本内容以外的知识。

此外,专业的招生和目前的市场需求也是存在脱节的,很多热门的专业,其实企业的需求已经在开始缩减了,但校园的运作往往不是完全根据市场而来,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热门的专业,虽然看起来热门,但已经到了不太好找工作的程度了;要么就是就业率虽高,但是就业质量一般的情况。

从个人发展看 :


虽然个人在一个专业付出了几年的时间,但是从事不那么对口的专业,其实也不完全是抛弃自己的所学。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不同,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大量的通识教育、非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等,如果个人时间富余,还能加入一些社团和组织,从事一些生产实践的活动。

所以,从个人角度而言,大学里学到的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你的自学能力(未来工作的立足之本之一)、你的综合能力等等。

这些非专业的知识,同样是你个人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所以,如果真的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说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没有发展前景,个人是完全可以考虑转行的。

那既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找工作具体应该看哪些维度呢?

一、看你擅长的方向

在职场中,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所做的工作能够很快很好地完成,甚至获得领导的嘉奖,当我们获得来自外部的奖励、成就感之后,个人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更强。

举个例子:

小明毕业于土木工程,但从事的是非专业对口的事情,而是转行做了硬件。在这个岗位上,虽然不比专业的同学,但小明擅长数据分析、动手能力强,很快就能上手工作。

这种来自工作的正向反馈,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增加工作中的成就感,让原本枯燥的工作越来越起劲。

而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所做的工作总是抗拒或者无法完成,那么来自自己的自责、领导的批评、客户的谩骂就容易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获得负面的反馈。

所以,除开专业角度,找工作可以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入手。

那怎么找到自己擅长或者说优势呢?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怎么样做好职业规划?

二、看这个行业和岗位的发展

如果专业对口的方向,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也真的没有必要死守。

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尽量寻找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寻找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岗位。

具体怎么找呢?

想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最好不要通过个人有限的信息来判断,而是通过专业的行业报告。这些专业的报告,在艾媒咨询、艾瑞、中商、腾讯、发现报告等平台都能够找到。

比如我想了解5G领域的发展趋势,那我就可以对应搜索,找到一份专业机构出品的发展分析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这个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未来可能的规模预测、典型的企业分析等等,从而帮我们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要从事这一行业。

另外,你还可以从招聘网站里面,查询到这个行业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薪酬待遇,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可以作为参考。

这样你的工作机会决策,才是有理有据的,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更加清晰。

三、看你的个人目标

最后,找工作一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来,除了考虑个人擅长、行业和岗位发展空间之外,城市的选择、个人价值观、成就动机,也是选择工作很重要的参考因素。

总之,选择工作,一方面不要太过于担心沉没成本,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条件和限制之内,尽量找发展更好的领域,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付出吧。

加油吧,少年!


转载自《职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