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稻盛和夫:改变认知,你就能打败身边90%的人
日期:2022-06-14 浏览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认知资本,才是社会未来最大的资本。

认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观,他们遵从事物本质和规律办事,负责操控世界的运转。

认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观,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见,喜欢盲从,只能被操控。

人的认知一旦得到突破,思维就会彻底打开,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透彻而真实的世界,还能一眼看到本质,瞬间抓到要点。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思维方式》、《心与活法》、《京瓷哲学》、《利他的经营哲学》、《心》、《斗魂》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阅读后能对您有所裨益:

一、认知是什么?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主观对非主观事物的反应能力,让你的决策更加接近于事实的判断能力。

所谓认知,其实是一个人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眼光、和独到的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不同的认知,给人带来的结果有天壤之别。

我用以下故事来通俗地说明上述道理。

有一个修行僧来到某个寺庙修行,他问寺庙长老:“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长老回答道:“地狱和天堂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场所。”

地狱和天堂都有一口相同的大锅,里面都煮着热气腾腾的美味面条。但是,要吃到锅里的面条,必须用像晾衣杆一样长的筷子。

堕落到地狱里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都叫嚷着:“我先吃,我先吃。”争先恐后地围住锅子,夹起面条,想要先吃。

但是筷子太长,锅里的面条夹不住,就想抢走别人已经夹起的面条,于是相互争夺起来。

结果面条撒了一地,一口都吃不到。即使运气好夹住了面条,也因为筷子太长而无法将面条放入口中。最终谁都没吃上锅里的面条。这就是地狱的光景。

而天堂的条件虽然和地狱一样,但气氛很和谐。大家都有关爱他人之心,所以优先考虑的都不是自己。

人们围着大锅,用很长的筷子夹起面条之后,都会送到对面人的嘴边说“您先请”,让对方先吃。

对面的人吃完后就会说“谢谢,这次轮到您吃了”,于是夹起面条送到对方嘴里。

所以,即使是像晾衣杆一样长的很难使用的筷子,也能一边相互表示感谢,一边开心地一起享用。

与混乱嘶叫的地狱环境相同、条件相同、工具相同,天堂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我想,是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制造了天堂和地狱。

环境和物理条件完全一样,一边仿佛在修罗场,争我夺。结果谁都得不到想要的,大家都痛苦煎熬。

而另一边,却充满了爱与关怀,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为对方尽力,而对方也给予回报。

这样的话,大家都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里。这就是所谓“天堂地狱一念间”。

二、认知的三个层面

所以,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成长与发展的程度。

认知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态度层面,即看法。

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比如,遭遇苦难时,有能够忍耐的人,也有不能忍耐的人,我认为,这两种人的认知决定着的未来将完全不同。

是直面苦难,还是被苦难击垮;是放弃初衷,妥协了事,还是千方百计,努力克服苦难。人能否成长,这里就是分水岭。

这时,要告诉自己:“这种逆境是上天赏赐的,目的是让我变得更出色更强大。”

对待困难和考验,以这种正面积极的认知对待,这是必需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

第二是思维层面,即想法。

更高的维度、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是衡量思维层面的三个指标,维度与视野决定着人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立足点看到事物整体面貌以及看清未来的发展走势。

比如,做生意时如果抱着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想法,人的视野真的会变得非常狭窄。结果就会看不见前方的路,就会跌倒。

这个时候如果以利他的高度考虑问题,就能预见“这个人恐怕会在那里跌倒”。但是,他本人却是看不见的,因为他觉得对才会这么去做。

反之,如果能睁开利他之眼,视野就能不断扩展。当我看到有的经营者心怀大爱,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经营企业时,我就会很安心。

认知改变,人生观就会改变,命运也同时会发生改变,而且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改变。

这样的话,就会具备预见性,就能看清未来,拥有感知到“那里恐怕会出问题”的预知能力。

而深度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能以第一性原理和事物根本规律的角度来理清复杂多变世界背后简单不变的真理,并以此做出决策与行为。

比如,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的本质,说到底,只不过是彻底思考如何扩大销售额,如何缩小费用。

利润就是销售额与费用的差额,利润不过是结果。因此,我们只要不断思考如何“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点就行了。

第三是逻辑层面,即做法。

指的是能够梳理目标实现的路径,并分解和细化为不同的步骤,按照逻辑关系,逐次推进和实现。

比如,我经常强调,在实现目标时要: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在设定目标时,必须非常乐观。在制订计划时,则需要悲观地重新审视构思。而在实行阶段,则要极度乐观地放手去干。

要想做成事业,必须心怀“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的坚定梦想和希望,非常乐观地设定目标,这是成事的关键。

所以,在设定目标时如果纠结于理论和逻辑,则是无意义之举。

当然,凡事不可一味盲目乐观,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则需要悲观地重新审视构思。这里的悲观,是指小心谨慎地周密思考将会遇到的现实困难。 

而在想清针对这些“悲观要素”的对策,将计划制定完毕后,这时候就要转回乐观心态,切不可再有负面的疑惑。 

既要做到在三个阶段相应地转换心境,还要学会在三个阶段配置相匹配的负责人。 

三、不同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1、认知如果局限在对自己有利的层次,就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人在对事物做出判断前,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么做是否能让自己公司赚钱”……

大多数人都是以这种“本能模式”来判断问题的。 

然而,这样的判断方式或许能让自身获得利益,但也可能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的人发现客户对行情一无所知,便试图把产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推销给对方。

客户对行情不了解,如果以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势必会遭受损失,这是显而易见的。

可卖方却强词夺理:“是他自己说要买的,交易属于双方自愿,我有什么错?” 

如果在思考问题时仅仅基于本能,就可能会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而这会成为日后发生严重问题的导火索。

2、遭遇障碍时的认知,决定了成败

能力和努力程度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话,一定能攀登”。

“可能跨不过去吧”,这时候,只要有这么一点点踌躇和犹豫,腿脚就会瘫软,导致无法攀登。即使过后拼命给自己打气:“不,应该能跨过去!”也只能是马后炮了。

所以,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

就这一步之差,命运就迥然不同。

所以,首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同时,迎头碰击困难这一壁障,不气馁,不放弃,正面对抗。

以这样的认知不断推进事业时,我们逐渐就能看到以前完全无法看到的前进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的种种线索,曾经看起来远在天边的成功,不知不觉间就变得唾手可得。

在京瓷,“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正因为情况困难,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开,一味向前,这时候,命运之门就会开启。

3、只有超越了“为了赚钱而工作”的认知,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

曾有人说:“我们就是为了赚钱才来工作的,这为什么不对?”

对于这种认知,我是这么说的:“你为赚钱而工作,说起来也没什么不对。我们人既然拥有肉体,就会有本能,有利己的欲望。

因为人缺乏这种欲望就无法生存,所以欲望是必要的。然而,我说的是,只凭赤裸裸的利己欲望做事,那是行不通的。

为了赚钱而工作,并不是坏事,所以我才给大家支付高额的薪金。这就是说,我并没有否定你们的这种动机。

不过,仅仅追求金钱,人活着就没有价值。

有一句名言说:男子汉不强悍就难以生存,男子汉无爱心就没有生存的资格。一味追逐金钱,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一味追求金钱不对,应该还有更美好的东西值得追求,我们的哲学里写着这一条。

在这附近,有人下班回家以后,就积极地充当义工,努力为社区做贡献。难道你们不认为他们的行为很高尚吗?

公司的工作繁忙之余,一对夫妇周六、周日花费两整天为了教会的事情东奔西走。


你们不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吗?不取任何报酬,不求任何补偿,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具备这种美好心灵的人,你们也会肃然起敬吧。我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工作要获取金钱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只为赚钱而工作,就未免太卑微了。

四、该如何提高认知?

1、自己思考,亲身经历,亲身实践

京瓷人的处事习惯是“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

因为只有靠自己审视情况,在独立思考后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会真的开始成长。

镇定心绪,排除杂念,以纯粹的心境独立思考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

这样的“活法”或许太过严苛,但只要养成习惯,就能获得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直觉力,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像这样,具备独立认知,不肯随便妥协,不会不懂装懂骗自己。不心存依赖,就是自由。

不依赖他人,就是只依靠自己。只从自身寻找行动的依据,无须过多依赖别人。

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切束缚中挣脱,获得自由,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

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2、阅读好书,来营造自己的认知骨架

为了提升自己就要读书,希望大家认真地阅读好书。

无论是工作繁忙推迟下班,或者与客人应酬、喝了酒回家,再晚我也必定会读书。不是端坐在桌旁读书,而是躺在床上读书。

在枕边放着多本哲学和中国古典的书籍,我常读的就是这一类图书。

我还把书带进厕所,带进浴室。周日休假时,我整天读书。

或许大家认为天天忙碌,因而无暇读书。但是,总可以挤一点的时间,亲近书籍,读一篇感动人心的好文章,而有所感悟。

当然,大家在工作中吃苦耐劳,通过实践磨炼自己而获得的体验最为重要。

但在这之上,通过读书,吸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同时,整理我们切身经历过的经验,这是很必要的。

实践和读书可以构建我们人的精神骨架。

3、设置思考路径,以是否有利于他人做出判断

一旦拥有高层次的判断基准,就能做到“耳聪目慧,事理自明”。和开悟的高人对谈,会获得简单明快的指点:“此事可为”“此事不可为”。

这是因为一旦进入高层次的境界,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看透事物本质,掌握万物真理。

但现实让人遗憾,社会上充斥着追随本能、利欲熏心的“凡夫俗子”。整日计较于眼前的“胜与败”“得与失”“利与损”等,在浅薄的欲望斗争中,搞得“血溅满身”“你死我活”。

一个怀有利他之心的人目睹这番景象,会心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因为这样的高人早已看破,那些在工作和事业中充满私欲、自作聪明之人,其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必会失败跌倒。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他呢?我教大家一个方法。

比如,当面对“买不买”“卖不卖”“是否该答应帮忙”等问题时,我们总是会瞬间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我们本能做出的。

在判断前,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一下,把这“本能判断”暂且搁一边,然后念想:“等一下。

稻盛先生说过,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我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否能赚钱,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得失。”

像这样,在得出结论前设置一个“缓冲器”,在真正确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利己悦人”后,才允许自己做出最终判断。

如果不遵循这样的判断流程,而只依靠自己的瞬间直觉,往往会做出“一味利己”的判断,从而可能损害对方的利益。

所以说,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4、实践圣贤的教导

提高人格,最关键的是实践圣贤所讲的道理,而不是只将这些道理当作知识死记硬背。

我在孩提时学过一首“日新公伊吕波歌”,这是日本封建领主为了教育子弟而作的便于记忆的数数歌。

其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圣贤之道,听了唱了却不做,毫无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读再多的金玉良言,听再多的醒世警句,如果自己不去实践,就完全没有意义”。

中国有古话云:“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或许用这句话表达更贴切。

我们为了提高心性阅读圣贤的书籍,而书中所写的道理大多看起来朴实简单,所以我们往往单凭头脑理解,自以为深得个中三昧,却很少将之付诸行动。 

然而,事实上,实践正确的做人道理非常困难。且不论圣人君子,我们普通人不管学了多少至理名言,都很难付诸行动。

因此,古人才会将这些道理编成数数歌传唱至今,以诫勉后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不时回顾做人应有的原则,反省自身言行,持续努力,尽可能向这些理念靠拢。

既然是人,就无法百分之百做到这些道理,即便如此,也要认真思考,时刻反省,尽可能提高心性,完善人格。

五、结语: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从认知的漏斗里爬出来,不做观天于井的青蛙,而是迎着命运,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巅峰,看大千纷纭,观落英缤纷,美丽的世界,源自于美丽的人生,源自于豁达通明的认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娴静心境。



转载自《山东盛和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