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员工是成本还是资产?
日期:2020-03-17 浏览
人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人才被放在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上。

大家普遍感觉自己企业人员很多,但优秀人才很少,同时人力成本还居高不下。

应该怎样认识员工价值呢,员工是成本还是资产,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员工精神面貌。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人则企,无人则止,这次新冠疫情更加重了这种看法。很多企业,单纯的将员工只看作是人工成本,如工资奖金五险一金等,我付钱你干活,对仗不可谓不工整。

事实上,我们只发挥了员工50%的价值,聪明的老板不仅花钱雇佣了员工的双手,还会无偿使用他们的大脑。

如果你认为只雇佣了员工的双手,那么他就是双手,他就是机器臂、机械手,他就是一架被动执行指令的机器,单纯的就只剩下如同设备般的折旧费。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一定是软件决定硬件,即使是机器人也是听从于软件和指令的。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具有高度操作技巧和敏锐思想。

打个比方,双手的工作是硬件,属于显性行为,大脑的思想是软件,属于隐性,隐性(思想)一般决定显性(行动)。

一个人双手干活,譬如农民锄地,工人压接端子,是使了6分力还是10分力,表面行为可见,但劳动效果不大看的出来,还需检验;

譬如思考一件事情,是发动了全部脑细胞还是只启动了一半,更是看不出来?

所以不好好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他们主动工作热情,就连他们的双手你都不能搞定,形似神不似,亏大发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形似神也似呢。企业应该把员工定位成公司的宝贵资产,投资就可以升值。

这种投资不仅体现在薪酬和福利上,更要体现在沟通、培训、激励、机会、价值观上,这样才能打动员工的心。

01 以人为本,提倡为内心而作

很多事情,为什么做成了上司声嘶力竭,下属被动等待,有时还战战兢兢,双方关系不太协调,这里面问题不在员工,反而是各级管理层需要好好思考的事情。

为什么杰克·韦尔奇打造出通用电气最强时代,是其群策群力运动使然;为什么丰田从2008年以来一直雄踞全球汽车行业第一名,与其七十年如一日的尊重员工,鼓励改善密不可分;

本田成为世界第六大汽车生产企业,世界第一大摩托车生产企业,历史上从未亏损过,其与推行Waigaya文化(是指没有身份和等级限制的热烈讨论)紧密相关。

没有以人为本,尊重员工。

这是一条铁律,必须时刻尊重员工,保持沟通与交流。

人很奇怪,消极被动时出功极低,热情高涨时战天斗地。

如果你(管理者)的企业没有这种氛围,那是你(管理者)的原因。

员工被动,不是他想这样,是制度、文化、管理使然,是你的尊重不够,是你的信任不够,是你的真心不够。

有时候,下属的能力让你无法信任和释然,那也是你将他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那也是你的错。

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人为本,不是吃大锅饭,而是以奋斗者为本,以进取者为本,以绩效者为本,不是以投机取巧、不思进取者为本。

没有人岗匹配,错位安排。

有时候,管理者责怪下属没有办好事情,偶尔一、二次责怪,教育教育也是必须的;

但是一年到头,三年五载一直这样责怪,那就要好好反思了,是不是可能用人不当?

也许他真的不合格,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这可能涉及到管理者不能准确识人,不能因才匹岗有关了。

这个人也许不适合这个岗位,但是他可能适合别的岗位,你就要像鸡尾酒调酒师一样,要调和。

否则这个人平时一定是精神崩溃,不仅干不好活,而且可能导致离职。

就如同华为的孔令贤,因技术能力突出,连胜三级走向主管岗位,但随后一方面管理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公众聚焦,反而压力巨大,最后辞职移民了,事后任正非还在非公开场合道歉,呼吁他回来,可以让他专心从事于技术工作,但为时已晚。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不适合一定是你将他放错了地方。

没有鼓励改进,埋没热情。

人呀,你得激发他,让他自己想事情做。你安排的工作那是任务,他自己安排的工作那是使命,做起来天壤之别。

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填鸭式工作安排,毕竟你要锻炼出一支队伍。

丰田鼓励员工持续改善,鼓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直坚持开展精益之星、精益团队、6S优秀班组等评比活动,让他们平时有自己可以作主的意识,这是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的最佳路径。

还有OKR工作法,自己的任务、目标自己定,变KPI“要我做事”为OKR“我要做事”,把冰冷的考核变为有温度的事情。目前谷歌、Facebook、亚马逊、百度、万科等公司使用了OKR后,都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借鉴。

02 投资员工,使他们成为匠人、专家

一个人所有才能中,只有10%(或更少)是天赋,有90%以上是能够通过后天努力学习与不断练习而获得的。

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什么比培训员工更重要的了,只有投资与人,才能打破企业经营挣扎于挫败的循环。

培训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即使培训刚结束,员工第二天跳槽也在所不惜。

很多基业长青的企业,不管是高管、中层还是一线员工,每年都有40个小时不等的培训,我们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员工,只要入职超过6个月,每个人每年都有2500美元的“学费资助”,并且不附加任何诸如加长合同年限的限制条件,绝大多数接受过“学费资助”的员工并没有跳槽。

1988年,即使在通用电气成本削减阶段,韦尔奇不仅没有关闭和缩减克劳顿培训中心,反而投资4500美元对它进行升级改造,因为他觉得管理培训关攸公司的未来。

韦尔奇曾经说过:我们要瘦身,但不会克扣公司的智力。由此可见他对培训工作的重视。

数以千计的通用电气公司领导人都是在克劳顿学院接受培训的。为了与全球视野保持一致,欢迎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人前来授课和培训。

韦尔奇在任20年间,他著名的“全球化”、“群策群力”、“六西格玛”、“电子商务”运动全部发端于克劳顿学院,光是一项六西格玛行动,就培训10多万名员工。

要想干好一项工作,尤其是创新型工作,首先得政治思想先行。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气的市值由他上任时的130亿美元上升到了4800亿美元,其中培训工作功不可没。

很多企业对于培训工作存在误区,碰到自己刚刚培养出来的员工跳槽走了,认为太亏了,花出的钱、花费的精力打了水漂。

实际上这是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时的典型表现,下面算一笔账。

假如一个企业100名员工,按照业界测算培训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6,如果每个员工投入1元培训成本,那产出将是6元,100个人投入100元产出600元。

如果跳槽10%,则投入100元产出540元,净赚440元;即使跳槽50%,则投入100元产出300元,净赚200元。

只有跳槽率达到84%以上,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地步,如果一个企业到了这种境地,还需要争论这个问题吗?

如果从不组织培训,0投入当然也0产出,与84%这个跳槽率盈亏平衡点来说,哪个概率更大,不用想答案很明显。

03 环境公平,不患严而患不公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了公平理论,把激励过程和社会比较直接联系在一起,侧重研究组织中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从而产生激励意义。

当员工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时,他不只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并且还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员工不仅对薪酬不患寡而患不均,还对职务升迁不患败而患不公,对奖惩事务不患无、有而患不明,等等,他追求的就是两个字“公平”。

制度公平。有些企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设立一些考核指标,缺少严密逻辑,一开始起步就不公平。

譬如。有些指标定的跳起来也够不着,导致指标失效;有的部门指标定的每天要被考核10次,有的部门1个月甚至半年才考核1次;

量化指标清晰、明确的部门倒霉,ERP一目了然,有的部门是职能部门,靠定性事件来考核,人为因素明显,尤其是各部门客观、主观指标比重又不一致,这样差距就大矣。

这种制度设计就会显得不太公平,的确需要好好思考和改进。

执行公正。好制度,得执行好才行。制度制定公正与否,是管理高层的事情,但后面的制度执行就要靠中层了。

管理是一项说不清楚的工作,方方面面非常繁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评判。

为了公正,公开是一项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毕竟同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看,组织部门人员提拔公示,采购招投标公开,法院案件审理公开,厂务政务公开,重大事件、舆情公开等等,公开可以解决你以前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不信,不妨试试看!

方便投诉。联邦快递公司有一个叫做“保证公平待遇程序”(GFTP),如果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可以向上一级举报。

如果员工对上一级的处理不满意,还可以向更上一级举报。

现在很多企业,在公开场合显眼处都有一个意见箱,目的也是方便员工投诉、提意见。

最有效的激励就是让员工干公司的活儿和干自家的活儿一样努力,就像家庭成员,干活需要监督吗?

现在企业流行合伙制即是如此!而要想有效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读懂人性,找对让员工自动自发工作的按钮。

员工拉动式干活,拉着领导走,和员工推动式干活,被领导推着走,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也许认为本文通篇讲的全是笼络人心的事情,管理就是这样,真如丰田所言,员工是丰田模式的核心和灵魂,不笼络他笼络谁?

因此,不要把员工看作为成本和负担,而要当作一个会下金蛋的宝贝,如若不是,请企业躬身自查。


转载自《山东泰山管理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