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大咖是怎么学习的?
日期:2020-10-15 浏览

大咖是怎么学习的?

首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在下面两种学习方式,你更认同哪一种?


1、学习应该碎片化,见缝插针。

2、学习应该抽出整块时间,沉浸式学习。

一、碎片化学习,越学越焦虑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时间被各种事务切割成碎片,以职场宝妈为例:白天要上班、下班要带娃,既要辅导作业、又要烧饭、做菜、洗衣服、收拾屋子、还要健身、交友。。。。。。,想要自我提升,哪来的时间呢?只能见缝插针,利用早晨蹲厕所的时间,打开手机瞄两眼公众号文章;做家务的同时听一节网课;利用接娃等待的时间看听一听大咖分享。

放眼望去,我们身边的朋友仿佛都是这种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有什么不好吗?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对了,你说对了,就是越学越累,越学越焦虑。似乎感觉什么都懂,又感觉什么都不懂。别人一说自己也知道,也看过,但是真正的让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或者给他人分享,又做不到,很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知识焦虑,又去看更多的信息,看后又不整理、归纳和总结,后果是学了跟没学一样,一看有新的没有看过的信息,生怕自己又错过了什么,焦虑、学习,于是陷入为了缓解焦虑而学习的死循环,这个过程用箭头表示:

碎片化学习→信息不整理→学了跟没学一样→焦虑→为了缓解焦虑,碎片化阅读更多的信息→信息不整理→学了跟没学一样→焦虑

二、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伪学习,不具有威慑性。

网上有句话是说:“没有目标的行动,不具有威胁性。”同样的,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伪学习,不具有威慑性。学习没有目标,很容易跟风,见到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好奇,也想学,这也学,那也学,到处挖坑,每次又是浅尝辄止,于是陷入“尝试——放弃”的死循环,结果是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比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别人考四六级,自己也报名参加;看到别人考导游证,自己也不甘示弱;看到别人考会计证,也想得到。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但是考完之后呢?“然后呢?”,这些跟自己的职业发展没关系的,统统扔进了废纸篓。

现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有时候你不找它,系统也会把信息不住的推倒你面前。但是“多未必好,少能胜多”,一方面,没有目标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消耗你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深度学习的你没有任何帮助,另一方面,系统会根据你的喜好智能化的推荐同质化的信息,你永远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信息不具有差异化。而差异化的信息才有价值,有利于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筛选、过滤无用信息呢?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说:“看文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知识对我来说重要吗?”

问完这个问题后,就能过滤掉90%的重复、低质的信息。你在看信息之前,也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知识对我来说重要吗?”如果重要,就花时间认真研读,如果不重要,可以忽略、跳过或者简单的浏览一下即可,而不要所有的信息都花大力气阅读。

三、普通人适合系统学习,大咖更适合碎片化学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原来,碎片化学习不好啊!”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点:不是碎片化学习不好,只是适用的边界不同。

我们普通人在没有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之前更适合系统性学习,而大咖更适合碎片化学习。

秋叶大叔在《高效学习7堂课》里提到:“普通人往往缺乏知识框架,又缺乏工作技能,如果也沿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就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零乱,学习效果不如系统化学习。”

那大咖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大咖在学习之前都是先搭建一个框架,然后通过碎片化学习,把碎片化信息整理、归纳到自己的框架体系中,然后刻意的练习、应用和复盘这些知识,形成“肌肉记忆”,如此学习方式,不需要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结语:

碎片化学习,并不是不好,只是适应的人群不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种学习方式都有适用的情境。这让我想到,我们普通人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工具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人能干,那个人是不行。”、“这个工具好使,那个工具不好使”。如今看来都是脱离了具体情境去盲目的下结论,贴标签。


没有哪个工具绝对的好使,绝对的不好使;也没有绝对的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杨康对他人是凶狠手辣,但对穆念慈却百般呵护、宠爱有加。

我们在评价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的情境是什么,这会让你更加变得更加清醒和理智,而不是陷入刻板印象。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转载自《敏儿说成长》